於2005年畢業的同班同學冼佳卓醫生、楊聿川醫生、陸毅康醫生和許英琪醫生一直努力工作的同時,不斷增進醫學知識,如今在不同專科及工作崗位發熱發亮,體現了中大醫學院的精神,他們都很感激母校的悉心栽培。
回顧習醫生涯,教授們的悉心教導最為校友們津津樂道。伊利沙伯醫院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冼佳卓憶述:「我們班約有140位同學,已故腫瘤科教授梁承暉醫生當年為我們逐個寫評語,還會在信封寫上各人的名字。」梁教授以身作則,彰顯中大醫學院以人為本的精神。這令冼醫生明白到原來用心記住病人和家屬的名字會讓他們感到受尊重,建立良好醫患關係。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楊聿川分享難忘經歷:「當年在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任教的鄭彥銘教授為人非常親切,能記住逾百位同學的名字及考試成績,同學都愛結伴找他聊天。」擔任班代表的楊醫生亦以他為榜樣,作為同學與校方交流的橋樑,也會為宿友煮糖水。

在美國中部任職內科專科醫生許英琪
校友們一直緊記母校的教誨,行醫須「以人為本」,這放諸四海而皆準。早在畢業後已到美國執業,目前在美國中部任職內科專科醫生的許英琪回憶:「我們為病人治療時,也不忘關顧他們的身心健康。」
私人執業心臟科醫生陸毅康深信做醫生最重要是用心聆聽病人需求,因此他愛跟病人聊天,他回憶:「當年教授們願意花時間了解我們,亦會分享自己的事,使我領悟到溝通對行醫很重要。」
踏出校園,轉戰醫院實習,他們要實踐以人為本的哲學。許醫生不諱言中大醫學院「尋根究底」的訓練使原本個性害羞的她漸漸建立出自信和堅毅。她回憶:「臨床時要不斷鑑別診斷,那種訓練很艱苦,卻時刻提醒我們要為病人負責,反覆推敲自己的診斷。」
陸醫生認同作為醫生著實肩負重任:「因為病人將生命交託在我們的手上。」在香港,大部分病人都是身體不適才去求醫,較少預先諮詢家庭醫生。為提高市民對心臟病的關注,及早察覺病徵,他常於公開講座向市民推廣健康生活方式,畢竟預防勝於治療。
四位校友皆以中大醫學院為榮,深信母校發表的學術研究有助醫學發展更上一層樓。楊醫生兼任中大醫學院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認為結合研究及教學最終可以造福病人,他說:「不少醫學研究均在私人機構進行,而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正好作為平台,既支持中大醫學院的臨床研究以造福病人,同時亦可培訓新一代的醫生。」
作為本地第一所由大學全資擁有的非牟利私營教學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矢志推動科學研究,為社會提供尖端科技和創新醫療方法。陸醫生說:「這些研究不僅提升國際對中大醫學院的認同,最重要的是能改善大眾的生活質素。」
畢業至今,四位醫生一直努力不懈追求知識,冼醫生近年為實習醫生開創用來練習抽血技巧的虛擬實境(VR)模擬訓練課程,他勸勉新世代的醫生:「要不斷學習日新月異的醫學知識及善用創新技術,然而醫德和仁心更加重要,我們要優先照顧病人。」
中大醫學院創立時,第一屆只有60位醫科生,及後栽培出一代又一代優秀醫生,當中這四位校友憑着對醫學的熱誠和知識開創未來,與中大醫學院攜手守護大眾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