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page

 

俠醫仁心 (三十二) :創新科技與人文精神

 

上星期一(4月14日)我以院長身分主持中大醫學院和北京高校聯盟舉辦的「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分會,與7名世界頂尖科學家討論未來醫學發展,當中包括中大校長盧煜明和諾貝爾醫學獎得主Edvard Moser!


綜合眾科學家的意見,未來10年醫學科技將有翻天覆地的創新和改變。人工智能和無創診斷將令更多疾病能早診斷、早治療,人類亦會更長壽。


然而,科技進步卻會產生醫學道德和倫理問題。舉例,未來當基因檢測發現某人一生中有百分之三十患癌風險,醫生應怎樣解釋和建議這個年輕人面對漫長人生的潛在風險?當科技達到個人化疾病風險管理時,我相信社會需要培育更多擁有人文精神和善於溝通的醫生。


現代醫學向來被視為一門嚴謹的科學,但當人工智能超越人類知識水平時,新一代醫生在應用人工智能診治疾病之餘,更應擁有站在病人立場思考的同理心。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一門藝術,怎樣才能增強醫學生這方面的能力?


同一天早上,我和媽媽出席深圳中文大學為我們舉辦的「柳韵仁心」母子畫展開幕典禮。畫展籌備多月,在精心佈置的藝術館中展示我們60多幅作品,畫作旁有延伸的介紹和敘述,站在展館中央的我深深感受到濃厚的藝術氣氛。


也許大家會好奇,身為院長公務繁忙,怎樣抽時間畫畫?事實上,當上院長後我作畫時間反而比以前多,因為我的作品已成為醫學院最受歡迎的禮物之一。這份對作畫的熱情源自我14歲時的機緣,有幸師從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在他教導下,我不僅學習繪畫技法,更領悟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例如「留白」這個藝術理論,給予觀賞者想像的空間,也擴闊了畫中有限的表現境界,同時亦令我聯想到孟子所說「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的中國傳統智慧,這也與外科手術的理念不謀而合。


外科手術看似與藝術毫無關聯,然而當我接受外科培訓時,卻深刻體會到手術本身有着豐富的藝術元素。無論是術前和病人解說風險,下刀時力度的輕重、切除範圍的取捨,還有對人體結構細微的把握,無不需要擁有像藝術般的判斷和思考。一名優秀的外科醫生必須懂得進退有度,收放自如,這正是「留白」在醫學實踐中的生動詮釋。


21世紀當醫生並不困難,因人工智能、醫療機械人和基因組學等科技,大大提升診斷治療的效率;但要成為才德兼備的好醫生,則更要堅守原則和具備以病人為先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