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celebrates-world-brain-day-2022-calls-for-prevention-of-cerebral-small-vessel-disease-to-lower-the-risks-of-stroke-and-cognitive-impairment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celebrates-world-brain-day-2022-calls-for-prevention-of-cerebral-small-vessel-disease-to-lower-the-risks-of-stroke-and-cognitive-impairment

中大響應「世界腦健康日2022」 籲預防腦小血管病以減中風及認知障礙症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於2019至2021年期間透過全港社區腦健康研究篩查550名40至75歲市民,發現當中逾六成半參加者罹患不同程度的腦小血管病。腦小血管病是中風及認知障礙症的主要成因,研究團隊冀藉著「世界腦健康日」,呼籲大眾管理可引致腦小血管病的風險因素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為提升世界各地關注和付諸行動以減輕腦神經疾病負擔,世界神經病學聯合會將每年7月22日訂為「世界腦健康日」。今年的主題是「促進全民腦健康」,希望藉此鼓勵大眾關注腦健康及疾病,提高預防及治療腦疾病的意識。

 

Professor Leung and Dr. Ip

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團隊早前進行全港社區腦健康研究,篩查550名40至75歲市民,發現當中逾六成半參加者罹患不同程度的腦小血管病。藉「世界腦健康日」鼓勵大眾關注腦健康及疾病,提高預防及治療腦疾病的意識。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中大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及香港腦科學會會長梁慧康教授及助理教授葉耀明醫生

腦小血管病可致中風及認知障礙症

根據政府統計處推算,香港65歲或以上人口將於未來20年上升近一倍,由2019年的132萬人升至2039年的252萬,佔總人口三分之一[1]。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2],長者的生活質素取決於他們能否維持認知和獨立生活的能力。

 

很多腦神經疾病都會影響長者的生活質素,包括腦小血管病變。腦小血管病初期未必有明顯病徵,但倘若情況惡化,患者不但會出現認知功能受損、抑鬱、步履不穩、尿頻或失禁,嚴重更可能增加臨床中風及認知障礙症風險。國際研究顯示腦小血管病變患者中風的風險較一般人高2.3倍,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則高近一倍。

 
三分之二研究對象潛在不同程度的腦小血管病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是全球最早發現腦小血管病與中風及認知障礙相關的研究團隊之一。腦小血管病目前可透過影像檢查發現。由中大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及香港腦科學會會長梁慧康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自2019年起為550名來自香港各區不同階層、年齡介乎40至75歲、並未曾患上任何腦神經疾病的市民進行腦部磁力共振分析,發現當中55%潛藏不帶病徵的輕度腦小血管病,11%罹患中度至嚴重腦小血管病,及22%有微出血情況。

 

高血壓是引致腦小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團隊亦為超過2,150名市民量度血壓。根據世界衞生組織血壓標準,成人正常血壓水平應為120/80mmHg 或以下。是次篩查發現只有34%市民的血壓處於建議水平,另有28%市民收縮壓高於140mmHg或舒張壓高於90mmHg,當中近六成人從未確診高血壓。

 

梁慧康教授表示:「腦小血管病變一旦出現,往往很難逆轉,因此及早預防尤為重要。導致腦小血管病的風險因素,例如『三高』是非常普遍的慢性疾病,患者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定期檢測有助識別無症狀人士,以便及早安排介入治療,防止情況惡化及出現併發症。市民應按年齡、家族病史及其他風險因素,定期量度血壓、血糖及血脂,及早發現潛在的風險因素。」

MRI scan

腦小血管病是中風及認知障礙症的主要成因,目前可透過影像檢查發現病變。

管理腦小血管病的風險因素

除高血壓外,導致腦小血管病的風險因素還包括吸煙、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體能活動、社會及心理因素、中央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心臟問題。有研究顯示中年時期開始調整生活習慣能有效改善相關風險因素。方法包括:

 

  • 定期檢查與及早控制「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
  • 避免吸煙
  • 避免過量飲酒
  • 維持理想體重,保持體重指標(BMI)在25 以下
  • 保持均衡飲食,多菜少肉,並減少油、鹽、糖的攝取
  • 進行恆常帶氧運動 (即每星期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活動,例如急步行或遠足)
  • 多做「腦部運動」和學習新技能,例如閱讀、學習使用新科技或參與桌上遊戲
  • 保持活躍的社交生活,例如參加長者中心活動、興趣班及義務工作等
  • 保持心境開朗,並維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助理教授葉耀明醫生呼籲:「市民應提高預防中風及認知障礙症的意識,及早管理腦小血管病風險因素並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以減慢認知功能衰退,保持血管及腦部健康。」

 

[1] 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20-2069

[2] 世界銀行,出生時預期壽命 2020

更多新聞稿

中大醫學院完成全球首個針對心房顫動華人患者的腦出血治療成效研究

中大醫學院完成全球首個針對心房顫動華人患者的腦出血治療成效研究

研究
中大研發磁控螺旋微導管助精準、安全及快速治療中遠端腦血管栓塞

中大研發磁控螺旋微導管助精準、安全及快速治療中遠端腦血管栓塞

研究
中大研發新型納米機械人增強溶栓效果助減中風患者腦損傷

中大研發新型納米機械人增強溶栓效果助減中風患者腦損傷

研究
中大研究發現房顫病人若中風後隨意更換抗凝血藥或加劇復發風險

中大研究發現房顫病人若中風後隨意更換抗凝血藥或加劇復發風險

研究
中大為5,000港人免費驗腦 開展人口基礎研究追蹤本港腦健康狀況

中大為5,000港人免費驗腦 開展人口基礎研究追蹤本港腦健康狀況

研究
中大威院率先引入低場磁力共振 推動全港首個一站式緊急中風診治模式

中大威院率先引入低場磁力共振 推動全港首個一站式緊急中風診治模式

研究
中大張金菱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 研發新組織成像技術 推進腦科疾病研究

中大張金菱治療柏金遜綜合症研究中心 研發新組織成像技術 推進腦科疾病研究

研究
中大全球首證由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指數 能有效臨床偵測三類早期認知障礙疾病

中大全球首證由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指數 能有效臨床偵測三類早期認知障礙疾病

研究
中大研究發現心房顫動引致中風個案15年間上升3倍 宜及早服用抗凝血藥預防中風

中大研究發現心房顫動引致中風個案15年間上升3倍 宜及早服用抗凝血藥預防中風

研究
中大倡議新藥物治療標準逆轉腦血管硬化

中大倡議新藥物治療標準逆轉腦血管硬化

研究
頭頸放射治療增中風風險 中大證實「頸動脈支架成型術」成效顯著

頭頸放射治療增中風風險 中大證實「頸動脈支架成型術」成效顯著

研究
中大與理大攜手在威院推行24小時遠程中風溶栓治療服務

中大與理大攜手在威院推行24小時遠程中風溶栓治療服務

臨床服務
中大證實體外反搏法有效增加缺血性中風者的腦血流供應

中大證實體外反搏法有效增加缺血性中風者的腦血流供應

研究
亞洲病人新喜訊 中大最新臨床研究 腦支架擴闊窄血管 手術成功率近九成六 有效預防缺血性中風

亞洲病人新喜訊 中大最新臨床研究 腦支架擴闊窄血管 手術成功率近九成六 有效預防缺血性中風

研究
中大證實為頸血管狹窄進行支架成型治療及 為心臟衰竭患者植入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成效顯著

中大證實為頸血管狹窄進行支架成型治療及 為心臟衰竭患者植入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成效顯著

研究

我們的專家

醫學院的許多專家都可以接受媒體採訪。
點擊此處查看專家名單或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