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develops-novel-retrievable-nanorobots-for-targeted-and-enhanced-thrombolysis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develops-novel-retrievable-nanorobots-for-targeted-and-enhanced-thrombolysis

中大研發新型納米機械人增強溶栓效果助減中風患者腦損傷

CUHK develops novel retrievable nanorobots

中大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了磁控溶血酶激活劑納米機械人﹙tPA-nbots﹚治療缺血性中風,有望減少缺血引起的腦損傷及減低治療的副作用。團隊亦成功利用激光散斑對比影像掃描(LSCI)實時追蹤、輸送納米機械人及監察血流通狀況,為相關干預治療提供了新方法。

(左起)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榮休講座教授余俊豪教授、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張立教授、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助理教授葉耀明醫生、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陳啟楓教授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及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跨學科研究團隊開發了磁控溶血酶激活劑納米機械人﹙tPA-nbots﹚治療缺血性中風,它的溶栓速度較傳統治療快5至20倍,並有效疏通更幼細更遠離主幹的末梢血管,有望減少缺血引起的腦損傷,及減低治療的副作用。團隊亦成功利用激光散斑對比影像掃描(LSCI)實時追蹤、輸送納米機械人及監察血流通狀況,為相關干預治療提供了新方法。研究結果已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Science Robotics》上發表。

 

及時、精確的介入可增加中風後復健的機會

中風是全球第二大死因,亦是導致成年人永久傷殘和認知障礙的最常見成因。溶血酶激活劑﹙tPA﹚常用於溶解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的血栓,然而,若使用高劑量tPA時未能定點輸送至血栓,反而讓藥物散布至身體其他部位,不但會降低溶栓成效,還會造成顱內以至全身出血的風險。

 

Prof Thomas Leung

梁慧康教授強調,中風後及時疏通大腦受阻塞的血管,恢復血流非常重要。在現有技術下,導管仍難以進入遠離腦動脈主幹和更幼細的末梢血管清除血栓。為克服此技術瓶頸,醫學界需要發展安全而有效的新技術。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利國偉腦神經學教授及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教授強調,及時疏通大腦受阻塞的血管,恢復血流非常重要。他表示:「中風患者在沒有施予任何治療下,每分鐘約有190萬個腦細胞死亡。雖然在現有技術下,導管已可進入腦動脈的主幹清除血栓,但仍難以進入遠離腦動脈主幹和更幼細的末梢血管。我們需要克服此技術瓶頸,發展安全而有效的新技術,以保護大腦功能。」
透過tPA-nbot快速進行溶栓治療以增強治療效果

因此,中大工程學院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和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共同開發了磁控tPA-nbots。透過將載有tPA-nbot群的導管置入到接近血栓的位置,然後遙控這些納米機械人到達只有亞毫米大小的血管中,瞄準血塊啟動溶栓過程。血塊溶解後,tPA-nbot群將被導航回到導管,一併離開體內,以策安全。

 

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教授張立教授解釋:「tPA-nbots的尺寸只有約300納米,可在狹窄的末梢血管中導航至血栓位置,定位輸送tPA。此精準局部施藥方法可防止高劑量的tPA在體內流動,降低出血風險。即使減少劑量,tPA-nbots的溶栓速度亦較傳統治療快5至20倍,節省疏通血管時間,有望減少中風患者的腦損傷。」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榮休講座教授余俊豪教授指出:「這個新治療系統有望將納米機械人經導管輸送,並由體外磁場引導到末端血管或其他小血管內的血栓位置,彌補單純倚靠導管的不足。儘管在臨床應用前仍有不少技術問題要解決,我相信我們正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重要一步。」

 

Prof Zhang Li

張立教授解釋,tPA-nbots可在狹窄的末梢血管中導航至血栓位置,定位輸送tPA。此精準局部施藥方法可防止高劑量的tPA在體內流動,降低出血風險,有望減少中風患者的腦損傷。

Prof Simon Yu

余俊豪教授指出,這個新治療系統有望將納米機械人經導管輸送,並由體外磁場引導到邊遠末端血管或其他小血管內的血栓位置,彌補單純倚靠導管的不足。

 

應用LSCI追蹤和導航納米機械人提高效率和確保安全

為解決目前影像掃描技術對影像掃描尺寸和時間空間解析度的限制,團隊提出利用LSCI在血管內實時追蹤和導航納米機器人的活動。通過LSCI,團隊能在複雜的血管環境中,監測和分析缺血性中風影響區域的血流狀況、溶栓過程和血栓狀態的變化,確保藥物傳輸的效率和生物醫學安全。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助理教授葉耀明醫生表示:「實時監測納米機械人在血管內的活動,是證明其安全性和傳輸至準確位置的關鍵。我們透過LSCI成功觀察並追蹤納米機械人在血管模型、胎盤和小動物於靜止或快速流動的血液環境中的活動,這些影像有助調較納米機械人的劑量、磁場應用的距離、強度和角度,為日後臨床應用的發展奠下基礎。我們將會進行更多實驗,以確立如何在人體應用此技術。」

 

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陳啟楓教授補充:「我們所研發的tPA-nbot因其高精準靶向遞送能力,大大減少治療時間及溶栓治療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提高治療效率及安全,顯示此新技術有很大的臨床應用潛力。」

 

Dr Bonaventure Ip

葉耀明醫生表示,透過LSCI成功觀察並追蹤納米機械人在血液環境中的活動,這些影像有助調較納米機械人的劑量、磁場應用的距離、強度和角度。

Prof Tony Chan

陳啟楓教授補充,tPA-nbot因其高精準靶向遞送能力,大大減少治療時間及溶栓治療可能出現的副作用,顯示此新技術有很大的臨床應用潛力。

tPA-nbots

透過將載有tPA-nbot群的導管置入到接近血栓的位置,然後遙控這些納米機械人到達只有亞毫米大小的血管中,瞄準血塊啟動溶栓過程。血塊溶解後,tPA-nbot群將被導航回到導管,一併離開體內。

研究全文可參閱:
《Science Advances》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k8970
《Science Robotics》https://doi.org/10.1126/scirobotics.adh1978

 

鳴謝

此項研究獲研究資助局、創新科技署、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的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機器人與智慧系統聯合實驗室,以及中大天石機器人研究所支持開展。

 

Fig

圖1 : 使用導管輔助磁控輸送tPA-nbots,進行定向溶栓和原位召回的概念圖

更多新聞稿

中大研究發現房顫病人若中風後隨意更換抗凝血藥或加劇復發風險

中大研究發現房顫病人若中風後隨意更換抗凝血藥或加劇復發風險

研究
中大開發「磁控螺旋微機械人」治療中耳炎患者中耳導管菌膜感染

中大開發「磁控螺旋微機械人」治療中耳炎患者中耳導管菌膜感染

研究
頭頸放射治療增中風風險 中大證實「頸動脈支架成型術」成效顯著

頭頸放射治療增中風風險 中大證實「頸動脈支架成型術」成效顯著

研究
亞洲病人新喜訊 中大最新臨床研究 腦支架擴闊窄血管 手術成功率近九成六 有效預防缺血性中風

亞洲病人新喜訊 中大最新臨床研究 腦支架擴闊窄血管 手術成功率近九成六 有效預防缺血性中風

研究
中大證實為頸血管狹窄進行支架成型治療及 為心臟衰竭患者植入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成效顯著

中大證實為頸血管狹窄進行支架成型治療及 為心臟衰竭患者植入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成效顯著

研究
中大響應「世界腦健康日2022」 籲預防腦小血管病以減中風及認知障礙症風險

中大響應「世界腦健康日2022」 籲預防腦小血管病以減中風及認知障礙症風險

研究
中大研究團隊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統自動分析新冠肺炎CT影像

中大研究團隊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統自動分析新冠肺炎CT影像

研究
中大成功研發可在體內快速傳輸的「生物合成軟體微型機械人」 突破現有儀器限制 深入狹窄腔道治療消化道疾病

中大成功研發可在體內快速傳輸的「生物合成軟體微型機械人」 突破現有儀器限制 深入狹窄腔道治療消化道疾病

研究
中大研究發現心房顫動引致中風個案15年間上升3倍 宜及早服用抗凝血藥預防中風

中大研究發現心房顫動引致中風個案15年間上升3倍 宜及早服用抗凝血藥預防中風

研究
中大倡議新藥物治療標準逆轉腦血管硬化

中大倡議新藥物治療標準逆轉腦血管硬化

研究
中大與理大攜手在威院推行24小時遠程中風溶栓治療服務

中大與理大攜手在威院推行24小時遠程中風溶栓治療服務

臨床服務
中大證實體外反搏法有效增加缺血性中風者的腦血流供應

中大證實體外反搏法有效增加缺血性中風者的腦血流供應

研究
中大成功研發介入導管整合微型機械人集群平台 嶄新無創的動脈瘤栓塞治療方法

中大成功研發介入導管整合微型機械人集群平台 嶄新無創的動脈瘤栓塞治療方法

研究
中大研發嶄新治療組合 帶領亞洲策略性抗擊膽管癌

中大研發嶄新治療組合 帶領亞洲策略性抗擊膽管癌

研究
中大發現能預測「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成效的指標 可避免良性前列腺肥大患者術後出現副作用

中大發現能預測「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成效的指標 可避免良性前列腺肥大患者術後出現副作用

研究
中大醫學院研究證實手提心臟超聲波掃瞄器有效篩查胸主動脈瘤

中大醫學院研究證實手提心臟超聲波掃瞄器有效篩查胸主動脈瘤

研究
中大證實改良版高能聚焦超聲波有效治療子宮肌瘤

中大證實改良版高能聚焦超聲波有效治療子宮肌瘤

研究
中大為5,000港人免費驗腦 開展人口基礎研究追蹤本港腦健康狀況

中大為5,000港人免費驗腦 開展人口基礎研究追蹤本港腦健康狀況

研究
中大與世界頂尖學府加強跨學科醫療機械人研究合作 重塑醫學診斷和治療的未來發展

中大與世界頂尖學府加強跨學科醫療機械人研究合作 重塑醫學診斷和治療的未來發展

國際合作
中大研究證「消融化療栓塞術」有效延長肝癌患者無惡化存活期兩倍

中大研究證「消融化療栓塞術」有效延長肝癌患者無惡化存活期兩倍

研究
港韓瑞三地學者聯手研頂尖醫學科技 創新納米技術治療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

港韓瑞三地學者聯手研頂尖醫學科技 創新納米技術治療消化道及心血管疾病

國際合作
中大證實「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有效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

中大證實「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有效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

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結盟 共同研發創新醫學科技治腸胃病

香港中文大學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結盟 共同研發創新醫學科技治腸胃病

國際合作
中大教授成為全球首位華人獲頒「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 全球首創「脈磁激法」助中風患者復修腦部功能及促進機能痊癒

中大教授成為全球首位華人獲頒「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 全球首創「脈磁激法」助中風患者復修腦部功能及促進機能痊癒

獎項及榮譽
中大與全球30多國專家合作研究 發現小中風新藥物療法

中大與全球30多國專家合作研究 發現小中風新藥物療法

研究
中大與多國中風專家領導一項全球研究 發現及早評估與治療「小中風」可降低七成中風風險

中大與多國中風專家領導一項全球研究 發現及早評估與治療「小中風」可降低七成中風風險

研究
中大醫學院研「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治前列腺肥大 9成病人經新法治療後可正常排尿

中大醫學院研「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治前列腺肥大 9成病人經新法治療後可正常排尿

臨床服務
中大篩查發現每三名社區長者就有一人患腦小血管病 藉世界中風日呼籲及早預防

中大篩查發現每三名社區長者就有一人患腦小血管病 藉世界中風日呼籲及早預防

臨床服務
中大提倡結合房顫篩查及藥物教育 助長者減低中風風險

中大提倡結合房顫篩查及藥物教育 助長者減低中風風險

臨床服務
中大發現「經血管乙醇消融術 」治肝癌 七成機會完全消滅腫瘤

中大發現「經血管乙醇消融術 」治肝癌 七成機會完全消滅腫瘤

研究
中大研究證實中風可誘發老人認知障礙症 保持血管健康有助降低老人認知障礙症病發機會

中大研究證實中風可誘發老人認知障礙症 保持血管健康有助降低老人認知障礙症病發機會

研究
中大於威院設嶄新心血管混合手術室 結合跨專科醫療團隊 大幅縮減胸腔主動脈手術時間及風險

中大於威院設嶄新心血管混合手術室 結合跨專科醫療團隊 大幅縮減胸腔主動脈手術時間及風險

臨床服務
中大研究發現新一代口服薄血藥助亞洲房顫患者預防中風成效更佳

中大研究發現新一代口服薄血藥助亞洲房顫患者預防中風成效更佳

研究
呂志和博士創新醫學傑出教授公開講座 腦神經學專家Steven Cramer教授主講「腦中風後的修復」

呂志和博士創新醫學傑出教授公開講座 腦神經學專家Steven Cramer教授主講「腦中風後的修復」

教育
中大完成經皮穿刺納米刀動物實驗及成功進行經皮穿刺納米刀腫瘤治療 治癌技術新突破

中大完成經皮穿刺納米刀動物實驗及成功進行經皮穿刺納米刀腫瘤治療 治癌技術新突破

研究
中大聯同七間醫院進行亞洲首個臨床研究 發現嶄新「植入式擾流器」能有效治療腦動脈瘤

中大聯同七間醫院進行亞洲首個臨床研究 發現嶄新「植入式擾流器」能有效治療腦動脈瘤

研究
中大成功研發全自動化視網膜圖像分析系統 有助糖尿病患者預防中風

中大成功研發全自動化視網膜圖像分析系統 有助糖尿病患者預防中風

研究

我們的專家

醫學院的許多專家都可以接受媒體採訪。
點擊此處查看專家名單或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