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發現11種與蟹過敏相關的致敏原 有助精準過敏診斷 皇帝蟹不是真正的「蟹」 具獨有致敏原

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左起)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榮休教授朱嘉濠教授、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教授及研究助理教授衛懿欣博士。
蟹是最常見的成人海鮮過敏原因

梁廷勳教授
全球約有2%人口患有甲殼類及貝殼類海鮮過敏(統稱為貝類過敏),包括蝦、蟹、扇貝、青口、蜆、龍蝦、蠔和鮑魚。在食物過敏當中,貝類過敏是香港青少年和成人出現過敏性休克的主要成因。蟹是繼蝦之後第二普遍的致敏原,過敏反應包括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喘鳴,嚴重可導致過敏性休克。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梁廷勳教授表示:「由於一般人開始食蟹的時間較魚或蝦遲,因此通常會在年紀較大時才發現有蟹過敏;加上部分魚或蝦過敏患者會隨年齡增長對此兩類海鮮產生耐受性,因此在成人群組中,蟹過敏比蝦過敏更常見。」
研究鎖定11種蟹致敏原
中大團隊從六種最常食用的蟹包括花蟹、藍花蟹、青蟹、松葉蟹、大閘蟹及皇帝蟹的蟹鉗中抽取蟹肉,並萃取其肌肉蛋白以配合64名蟹過敏患者[1]的血清樣本進行致敏原分析。團隊成功測試出11種蟹致敏原,及其不同的抗原表位[2]同源性和致敏性,其中八種致敏原更是首次發現(詳細資料見表一)。而由於皇帝蟹在生物分類中不屬於螃蟹,研究團隊獨立為其進行特異性過敏原鑑定,鎖定蘋果酸脫氫酶為其獨有的致敏原,並於世界衞生組織和國際免疫學聯盟(WHO/IUIS)致敏原命名資料庫中註冊為Para c 11。
表一:研究確認的11種蟹致敏原(*為新發現的蟹致敏原)
- 醛縮酶(ALD)*
- 糖原磷酸化酶 (GP)*
- 血藍蛋白(HC)*
- 熱休克蛋白質(HSP)*
- 蘋果酸去氫酶 (MDH)*
- 肌球蛋白重鏈(MHC)*
- 磷酸葡萄糖變位酶 (PGM)*
- 副肌凝蛋白(PM)*
- 精胺酸激酶(AK)
- 細絲蛋白C(FLNC)
- 原肌球蛋白(TM)

朱嘉濠教授
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榮休教授朱嘉濠教授解釋:「皇帝蟹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螃蟹,而是由寄居蟹的祖先進化而來,屬於異尾類動物,因此它的生物蛋白結構亦跟螃蟹有別。雖然螃蟹的肌肉蛋白中同時存在蘋果酸脫氫酶,但我們發現皇帝蟹的蘋果酸脫氫酶致敏率高達41%。這是首次識辨出皇帝蟹獨有的致敏原。」

衛懿欣博士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衛懿欣博士表示:「我們對蟹肌肉蛋白進行系統分子分析,證實11種蟹致敏原在不同螃蟹物種之間都有相似的蛋白基因表達,主要蟹致敏原精胺酸激酶和原肌球蛋白的抗原表位相似度高達90%以上,但特定致敏原的抗原表位相似度僅68%。同時,每名蟹過敏患者的血清樣本對不同致敏原所呈現的致敏反應不一,這總體上凸顯了蟹過敏存在特異性。」
梁教授總結:「我們兒科過敏症團隊於過去十年領導海鮮過敏研究,先後發現魚類及蝦的主要致敏原,而是次研究針對最常食用六種蟹而整合的致敏原資料,將進一步幫助我們為海鮮過敏患者提供更全面、更精準的個人化診治方案,以免患者不必要地戒口。」
此研究獲研究資助局(RGC)、醫療衞生研究基金(HMRF)及其他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