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unveils-two-distinct-subtypes-of-rheumatoid-arthritis-structural-joint-damage-in-the-world-s-longest-mri-follow-up-study-calling-for-early-mri-based-detection-to-reduce-risk-of-permanent-disability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cuhk-unveils-two-distinct-subtypes-of-rheumatoid-arthritis-structural-joint-damage-in-the-world-s-longest-mri-follow-up-study-calling-for-early-mri-based-detection-to-reduce-risk-of-permanent-disability

中大全球歷時最長磁力共振追蹤研究發現 類風濕關節炎關節結構損傷程度可分為兩種 提倡早期磁力共振檢查 降低永久殘障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了一項全球歷時最長的類風濕關節炎磁力共振追蹤研究,為期八年。研究揭示,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結構損傷程度可分為漸進型及非漸進型,而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病情發展無法透過一般的X光檢查識別。此突破性發現表明磁力共振是及早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兩大受損程度的關鍵,有望制定相關治療方案,預防不可逆轉的關節損傷,甚至殘障。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European Radiology。     

Professor Griffith and Professor Tam

圖為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講座教授及風濕科主管譚麗珊教授()以及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系主任高士進教授

類風濕關節炎因炎症引起  會導致關節受損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影響全身的常見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患者超過7,000萬,香港則約有三萬名患者。患者確診年齡普遍介乎30至50歲,女性罹患此病的機率是男性的三倍。

此病亦常被視為一種炎症,會對結構性關節造成破壞。患者會感到關節痛及僵硬,尤其是手腕、雙手及腳部的細小關節。若未能及時介入治療,患者的關節會逐漸變形並失去活動能力,病情無法逆轉。

磁力共振首揭兩種結構性損傷  有助預測八年內殘障風險  

研究團隊對81名初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為期八年的磁力共振跟進研究,時長遠遠超過以往只有兩年的同類研究。所有參加者的病徵出現時間均少於24個月,並於治療前、第一年及第八年接受磁力共振掃描,以全面評估炎症及結構性關節的損傷。   

結果顯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情發展可分為兩大類型,與發炎的嚴重程度隨時間的變化有關。約三分之二的患者呈現非漸進型結構損傷(「非漸進型患者」),初次求診時的磁力共振影像顯示結構性損傷屬輕微,而這些患者在八年的跟進期內未再出現關節變形。

其餘三分之一的患者則出現漸進型結構損傷(「漸進型患者」),初次求診時的磁力共振評估顯示中至重度的關節損傷。即使這些病人已接受調理免疫系統的藥物治療,病情仍持續惡化。及至第八年,漸進型患者的功能受損比率更是非漸進型患者的兩倍。在初次求診時,漸進型患者的關節早已嚴重變形,反映此類患者確診時已為時過晚。這也突顯醫學界在控制類風濕關節炎方面所遇到的難題。

progressive and non-progressive structural joint damage

非漸進型患者在初次求診時的結構性損傷屬輕微(約15分),而且八年內未再有明顯惡化。相反,漸進型患者的結構性損傷初期已出現中至重度的損傷,隨後病情急遽惡化,不可逆轉。

中大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系主任高士進教授指出:「雖然兩類患者在接受首次磁力共振掃描前出現病徵的時間相若,但關節損傷模式卻截然不同,這一點極為關鍵。這是首次有明確證據顯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病情可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患者的結構會日漸惡化,另一類則不然。磁力共振協助醫生在早期區分兩種不同程度的結構性損傷,有助準確地預測其日後出現長期結構性損傷的可能性。」

磁力共振準確度高  有助及早識別迅速惡化的類風濕關節炎

以磁力共振診斷出的結構性損傷程度是預測類風濕關節炎會否導致長期關節損傷的重要指標。然而,如果患者沒有接受磁力共振檢查,這些結構性損傷可能會被忽視,原因是X光檢查在顯示結構性損傷方面的敏感度較低。研究結果顯示,磁力共振在預測結構性損傷的準確度較高,第八年的AUC值[1]超過0.8(滿分為1.0),幾乎可準確區分第八年時的結構性損傷程度;而臨床評估、血清檢測或放射影像等其他診斷方法的AUC值則最高只有0.6。

 

 

 

X-ray and MRI

中大醫學院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全球有史以來歷時最長的磁力共振研究,首次發現非漸進型及漸進型結構性損傷。此發現顯示MRI比X光檢查更有效識別結構性損傷,有助及早預測患者八年內出現關節嚴重變形及殘障的風險。

譚麗珊教授補充「磁力共振在偵測早期結構性損傷如骨侵蝕和關節間隙變窄,以及滑膜炎、腱鞘炎和骨水腫等炎症方面遠比X光敏感。由於過往未有研究長期使用磁力共振等高解析度影像技術來追蹤患者,因此兩類損傷的差異至今才被發現。深入了解兩類損傷的機制,有望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帶來更先進、更個人化及更有效的精準治療策略。」

 

是次研究對臨床應用及未來研究影響深遠。研究團隊建議在診斷階段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提供高解析度的磁力共振掃瞄。醫生可藉此及早識別漸進型患者,制定合適的介入方案,從而延緩、甚至阻止病情惡化,盡可能降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殘障及長期功能受損風險。


[1] AUC指曲線下面積,是一項用來評估整體診斷準確性的指標。AUC數值介乎0.5(與隨機猜測無異)與1.0(能完美區分患病與未患病者)之間。AUC值越高,代表評估結果越準確。

更多新聞稿

中大研究顯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日服5毫克皮質類固醇 出現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一倍

中大研究顯示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日服5毫克皮質類固醇 出現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一倍

研究
中大研究證實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炎症綜合指數持續達標 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中大研究證實銀屑病關節炎患者炎症綜合指數持續達標 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

研究
中大銀屑病關節炎研究重要突破 成功修復受損關節骨頭  亦可保護關節結構預防變形惡化

中大銀屑病關節炎研究重要突破 成功修復受損關節骨頭 亦可保護關節結構預防變形惡化

研究
中大醫學院獲李嘉誠基金會捐贈亞洲首台Histotripsy 2.0系統 共30名患者獲資助接受組織碎化技術治肝癌

中大醫學院獲李嘉誠基金會捐贈亞洲首台Histotripsy 2.0系統 共30名患者獲資助接受組織碎化技術治肝癌

捐款
中大研究證實更恆常進行認知活動可鞏固大腦神經網絡功能

中大研究證實更恆常進行認知活動可鞏固大腦神經網絡功能

研究
中大成功研發介入導管整合微型機械人集群平台 嶄新無創的動脈瘤栓塞治療方法

中大成功研發介入導管整合微型機械人集群平台 嶄新無創的動脈瘤栓塞治療方法

研究
中大新技術有效評估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心臟病風險

中大新技術有效評估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心臟病風險

研究
中大研發嶄新治療組合 帶領亞洲策略性抗擊膽管癌

中大研發嶄新治療組合 帶領亞洲策略性抗擊膽管癌

研究
中大全球首證由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指數 能有效臨床偵測三類早期認知障礙疾病

中大全球首證由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的磁力共振腦掃描指數 能有效臨床偵測三類早期認知障礙疾病

研究
中大研究團隊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統自動分析新冠肺炎CT影像

中大研究團隊開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統自動分析新冠肺炎CT影像

研究
中大發現能預測「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成效的指標 可避免良性前列腺肥大患者術後出現副作用

中大發現能預測「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成效的指標 可避免良性前列腺肥大患者術後出現副作用

研究
中大證實改良版高能聚焦超聲波有效治療子宮肌瘤

中大證實改良版高能聚焦超聲波有效治療子宮肌瘤

研究
中大研究證「消融化療栓塞術」有效延長肝癌患者無惡化存活期兩倍

中大研究證「消融化療栓塞術」有效延長肝癌患者無惡化存活期兩倍

研究
中大證實「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有效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

中大證實「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有效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

研究
中大成立全球首個華人「早發性認知障礙症」研究登記冊

中大成立全球首個華人「早發性認知障礙症」研究登記冊

研究
中大醫學院研「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治前列腺肥大 9成病人經新法治療後可正常排尿

中大醫學院研「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治前列腺肥大 9成病人經新法治療後可正常排尿

臨床服務
中大篩查發現每三名社區長者就有一人患腦小血管病 藉世界中風日呼籲及早預防

中大篩查發現每三名社區長者就有一人患腦小血管病 藉世界中風日呼籲及早預防

臨床服務
中大及威院共同引入超新科技3D醫學影像系統 輻射量較傳統X光減少逾九成

中大及威院共同引入超新科技3D醫學影像系統 輻射量較傳統X光減少逾九成

臨床服務
中大發現「經血管乙醇消融術 」治肝癌 七成機會完全消滅腫瘤

中大發現「經血管乙醇消融術 」治肝癌 七成機會完全消滅腫瘤

研究
頭頸放射治療增中風風險 中大證實「頸動脈支架成型術」成效顯著

頭頸放射治療增中風風險 中大證實「頸動脈支架成型術」成效顯著

研究
中大完成經皮穿刺納米刀動物實驗及成功進行經皮穿刺納米刀腫瘤治療 治癌技術新突破

中大完成經皮穿刺納米刀動物實驗及成功進行經皮穿刺納米刀腫瘤治療 治癌技術新突破

研究
中大證實無創性手術能有效治療腦動靜脈畸形

中大證實無創性手術能有效治療腦動靜脈畸形

臨床服務
亞洲病人新喜訊 中大最新臨床研究 腦支架擴闊窄血管 手術成功率近九成六 有效預防缺血性中風

亞洲病人新喜訊 中大最新臨床研究 腦支架擴闊窄血管 手術成功率近九成六 有效預防缺血性中風

研究
中大率先為內地地貧病童進行磁共振鐵質評估 有效減低死亡風險

中大率先為內地地貧病童進行磁共振鐵質評估 有效減低死亡風險

臨床服務
中大證實為頸血管狹窄進行支架成型治療及 為心臟衰竭患者植入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成效顯著

中大證實為頸血管狹窄進行支架成型治療及 為心臟衰竭患者植入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成效顯著

研究

我們的專家

醫學院的許多專家都可以接受媒體採訪。
點擊此處查看專家名單或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