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全球历时最长磁力共振追踪研究发现 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结构损伤程度可分为两种 提倡早期磁力共振检查 降低永久残障风险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了一项全球历时最长的类风湿关节炎磁力共振追踪研究,为期八年。研究揭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结构损伤程度可分为渐进型及非渐进型,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病情发展无法透过一般的X光检查识别。此突破性发现表明磁力共振是及早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两大受损程度的关键,有望制定相关治疗方案,预防不可逆转的关节损伤,甚至残障。研究结果已刊登於国际权威医学期刊《European Radiology》。

图为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讲座教授及风湿科主管谭丽珊教授(左)以及中大医学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系主任高士进教授。
类风湿关节炎因炎症引起 会导致关节受损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影响全身的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患者超过7,000万,香港则约有三万名患者。患者确诊年龄普遍介乎30至50岁,女性罹患此病的机率是男性的三倍。
此病亦常被视为一种炎症,会对结构性关节造成破坏。患者会感到关节痛及僵硬,尤其是手腕、双手及脚部的细小关节。若未能及时介入治疗,患者的关节会逐渐变形并失去活动能力,病情无法逆转。
磁力共振首揭两种结构性损伤 有助预测八年内残障风险
研究团队对81名初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为期八年的磁力共振跟进研究,时长远远超过以往只有两年的同类研究。所有参加者的病徵出现时间均少於24个月,并於治疗前、第一年及第八年接受磁力共振扫描,以全面评估炎症及结构性关节的损伤。
结果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发展可分为两大类型,与发炎的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有关。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呈现非渐进型结构损伤(「非渐进型患者」),初次求诊时的磁力共振影像显示结构性损伤属轻微,而这些患者在八年的跟进期内未再出现关节变形。
其余三分之一的患者则出现渐进型结构损伤(「渐进型患者」),初次求诊时的磁力共振评估显示中至重度的关节损伤。即使这些病人已接受调理免疫系统的药物治疗,病情仍持续恶化。及至第八年,渐进型患者的功能受损比率更是非渐进型患者的两倍。在初次求诊时,渐进型患者的关节早已严重变形,反映此类患者确诊时已为时过晚。这也突显医学界在控制类风湿关节炎方面所遇到的难题。

非渐进型患者在初次求诊时的结构性损伤属轻微(约15分),而且八年内未再有明显恶化。相反,渐进型患者的结构性损伤初期已出现中至重度的损伤,随后病情急遽恶化,不可逆转。
中大医学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学系系主任高士进教授指出:「虽然两类患者在接受首次磁力共振扫描前出现病徵的时间相若,但关节损伤模式却截然不同,这一点极为关键。这是首次有明确证据显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患者的结构会日渐恶化,另一类则不然。磁力共振协助医生在早期区分两种不同程度的结构性损伤,有助准确地预测其日后出现长期结构性损伤的可能性。」
磁力共振准确度高 有助及早识别迅速恶化的类风湿关节炎
以磁力共振诊断出的结构性损伤程度是预测类风湿关节炎会否导致长期关节损伤的重要指标。然而,如果患者没有接受磁力共振检查,这些结构性损伤可能会被忽视,原因是X光检查在显示结构性损伤方面的敏感度较低。研究结果显示,磁力共振在预测结构性损伤的准确度较高,第八年的AUC值[1]超过0.8(满分为1.0),几乎可准确区分第八年时的结构性损伤程度;而临床评估、血清检测或放射影像等其他诊断方法的AUC值则最高只有0.6。

中大医学院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全球有史以来历时最长的磁力共振研究,首次发现非渐进型及渐进型结构性损伤。此发现显示MRI比X光检查更有效识别结构性损伤,有助及早预测患者八年内出现关节严重变形及残障的风险。
谭丽珊教授补充:「磁力共振在侦测早期结构性损伤如骨侵蚀和关节间隙变窄,以及滑膜炎、腱鞘炎和骨水肿等炎症方面远比X光敏感。由於过往未有研究长期使用磁力共振等高解析度影像技术来追踪患者,因此两类损伤的差异至今才被发现。深入了解两类损伤的机制,有望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带来更先进、更个人化及更有效的精准治疗策略。」
是次研究对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影响深远。研究团队建议在诊断阶段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提供高解析度的磁力共振扫瞄。医生可藉此及早识别渐进型患者,制定合适的介入方案,从而延缓、甚至阻止病情恶化,尽可能降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残障及长期功能受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