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a-global-study-led-by-cuhk-and-the-university-of-calgary-charts-four-stage-evolution-of-inflammatory-bowel-disease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a-global-study-led-by-cuhk-and-the-university-of-calgary-charts-four-stage-evolution-of-inflammatory-bowel-disease

中大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领导全球「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 建立炎症性肠病四阶段演变模型 预测各地区的发病及流行趋势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University of Calgary)领导国际炎症性肠病专家及学者,完成了一项全球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世界各地可依循四个流行病学阶段观察其地区的炎症性肠病流行情况及演变。研究人员分析了过去一个世纪,来自80个地区、超过500项流行病学研究的研究数据,建立了一个基於机械学习模型的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阶段分类工具,有助各地政府及早为炎症性肠病所带来日益增长的医疗负担规划对策。此研究结果已於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发表。

 

全球炎症性肠病患者人数持续增加

 

炎症性肠病是慢性肠道炎症的统称,可分为克隆氏症和溃疡性结肠炎两大类,患者的消化道会发炎和溃烂。发病年龄一般介乎20至40岁,症状包括大便带血和黏液、腹泻、腹痛、体重下降、发烧及消化道以外的器官如眼睛、皮肤和关节发炎等,症状更会终身伴随病人。患者一般需要用药物控制病情,严重者则要接受手术治疗。

 

早在19世纪,炎症性肠病於较早工业化的西方地区如北美、欧洲及大洋洲开始流行,到21世纪初逐渐在亚洲、南美及非洲等新兴工业地区出现。随著炎症性肠病的新增发病个案在新兴国家持续上升,加上发达国家的患病人数不断增长,炎症性肠病对全球公共衞生造成威胁。

 

流行病学模型助各地区预测未来20年的炎症性肠病医疗负担趋势

 

Prof Kaplan and Prof Ng

黄秀娟教授 (右) 及 Gilaad Kaplan 教授

由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Gilaad Kaplan教授及中大医学院黄秀娟教授领导的21世纪全球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GIVES 21)联盟,综合了过去一个世纪来自82个地区共522项炎症性肠病研究数据并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地理区域的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存在差异,提出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模式会随时间出现阶段性的分别。

 

为了进一步探究炎症性肠病在独立地区及时间点的流行病学趋势,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机械学习模型工具,可根据流行病学阶段对地区进行分类,并绘制出不同阶段之间的时空转变,可让不同地区独立预测未来二十年的炎症性肠病流行情况。他们亦指出部分地区的患病率将达至平稳期。(详情请参见表一)。

表一:炎症性肠病的四个流行病学演变阶段

阶段

炎症性肠病的流行病学特性

正处於此阶段的地区

阶段一

出现

低收入地区、发病率及患病率均处於低水平

非洲、亚洲及南美的低收入地区

阶段二

发病率加速

随著地区工业化和生活方式转化,新诊断个案迅速增加,但总病例仍然有限。

南美高收入地区、东亚及中东

 

阶段三

患病率飙升

发病率趋稳定,但由於死亡率低,加上年轻患者累积,患病率飙升。

欧洲、北美及

大洋洲

阶段四

患病率平衡

预计至2045年,全球有数个高收入地区的新诊断病例将与疾病相关死亡个案达至平衡,整体患病率将达到稳定。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医学院Gilaad Kaplan教授表示:「我们根据有一个世纪历史的流行病学数据得出此模型,期望有助世界各地的衞生当局度身制定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临床、政策或疾病预防干预措施。」

 

中国、马来西亚发病个案将迅速增长日本和南韩的患病人数处飙升阶段

 

研究数据显示亚洲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演变阶段存在差异。由於日本和南韩在20世纪后半期经历快速工业化,两地的患病率已经超过整体人口的0.1%,正向第三阶段进发。而中国和马来西亚等较迟工业化的地区刚进入第二阶段,预计发病率将迅速增长。

 

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名誉临床副教授麦咏欣医生表示:「今天,在中国及马来西亚等新兴工业化地区,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我们处於此关键时刻,亟需对此作出应对。这不只是一个统计数字,而是代表了数百万人的健康和福祉。随著这些国家及地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我们必须优先考虑与之相关的公共衞生及健康措施,提高大众对炎症性肠病的认识,并投放资源研究致病原因。」

 

中大裘槎医学科学教授、MagIC总监及新基石研究学者黄秀娟教授表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炎症性肠病流行情况不断演变,GIVES 21联盟正就此进行更深入的流行病学监测研究。我们观察到这些地区的炎症性肠病流行模式将改变,预计新诊断个案会迅速增加,亟需加强临床基础设施和医护人员,以应对这种复杂而医疗成本极高的疾病。我们计划针对肠道微生物群、饮食和环境因素进行研究,寻找预防炎症性肠病的策略,减低发病率。」

 

此研究获The Leona M. and Harry B. Helmsley慈善信托、国际炎症性肠病研究组织(IOIBD),以及30多个国际合作伙伴支持进行。

更多新闻稿

中大利用肠道微生物辨别慢性肠道疾病

中大利用肠道微生物辨别慢性肠道疾病

研究
中大「三岁定八十」跨学科研究 拆解怀孕期肠道微生态如何降低婴儿患炎症性肠病风险

中大「三岁定八十」跨学科研究 拆解怀孕期肠道微生态如何降低婴儿患炎症性肠病风险

研究
中大揭肠道微生态失衡为「炎症性肠病」致病关键 团队获近1,600万港元资助成立全球数据库 致力遏止全球个案上升

中大揭肠道微生态失衡为「炎症性肠病」致病关键 团队获近1,600万港元资助成立全球数据库 致力遏止全球个案上升

研究
婴儿肠道菌群影响一生 中大团队研「三岁定八十」之谜

婴儿肠道菌群影响一生 中大团队研「三岁定八十」之谜

研究
中大公布世界首个全球「炎症性肠病」於本世纪发病率及流行率系统性回顾研究 发现本港发病率於过去30年急升近30倍

中大公布世界首个全球「炎症性肠病」於本世纪发病率及流行率系统性回顾研究 发现本港发病率於过去30年急升近30倍

研究
中大伙澳洲专家研究东半球炎症性肠病 获近年最大研究资助金额 势揭肠道微生物群之谜

中大伙澳洲专家研究东半球炎症性肠病 获近年最大研究资助金额 势揭肠道微生物群之谜

研究
香港和澳门的炎症性肠病新增个案高踞亚太区首三位 中大成立资料库助市民增加认知

香港和澳门的炎症性肠病新增个案高踞亚太区首三位 中大成立资料库助市民增加认知

研究
中大研究指出过度清洁消毒增加湿疹等过敏症风险

中大研究指出过度清洁消毒增加湿疹等过敏症风险

研究
中大医学院开创儿童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数据库(MAGIC)  促进生命早期微生物群研究

中大医学院开创儿童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数据库(MAGIC) 促进生命早期微生物群研究

研究
中大研究揭示患妊娠糖尿病孕妇肠道微生态改变 影响婴儿早期神经发育

中大研究揭示患妊娠糖尿病孕妇肠道微生态改变 影响婴儿早期神经发育

研究
中大利用肠道微生物开发精准工具诊断自闭症有助及早评估自闭风险  另一先导临床研究显示调节肠道微生态可缓解自闭症相关的焦虑症状

中大利用肠道微生物开发精准工具诊断自闭症有助及早评估自闭风险 另一先导临床研究显示调节肠道微生态可缓解自闭症相关的焦虑症状

研究
黄秀娟教授成为全国首位女性医生科学家获选「新基石研究学者」其领导之新基石科学实验室将拆解饮食如何影响肠道微生态的「达文西密码」

黄秀娟教授成为全国首位女性医生科学家获选「新基石研究学者」其领导之新基石科学实验室将拆解饮食如何影响肠道微生态的「达文西密码」

奖项及荣誉
中大医学院两学者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成2024年「医学及兽医科学」仅有来自香港的学者

中大医学院两学者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成2024年「医学及兽医科学」仅有来自香港的学者

奖项及荣誉
中大医学院黄秀娟教授成香港首位医生科学家获选为新基石研究员

中大医学院黄秀娟教授成香港首位医生科学家获选为新基石研究员

奖项及荣誉
中大医学院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口服微胶囊活菌配方SIM01有效纾缓新冠后遗症

中大医学院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口服微胶囊活菌配方SIM01有效纾缓新冠后遗症

研究
中大医学院肠胃科率领全球多国专家制定临床指引 以「非入侵性生物标志物」筛查大肠癌

中大医学院肠胃科率领全球多国专家制定临床指引 以「非入侵性生物标志物」筛查大肠癌

研究
中大医学院进行亚洲最大型长新冠研究 推算生殖系统徵状如性功能障碍困扰逾40万港人

中大医学院进行亚洲最大型长新冠研究 推算生殖系统徵状如性功能障碍困扰逾40万港人

研究
裘槎医学科学教授黄秀娟教授就职演讲: 「众里寻『它』千百度」

裘槎医学科学教授黄秀娟教授就职演讲: 「众里寻『它』千百度」

奖项及荣誉
中大医学院获医管局支持开展香港首个大型长新冠研究 协助政府策划更全面的长新冠医疗服务

中大医学院获医管局支持开展香港首个大型长新冠研究 协助政府策划更全面的长新冠医疗服务

研究
中大崭新技术 以粪便细菌基因侦测大肠癌及瘜肉复发 灵敏度逾九成

中大崭新技术 以粪便细菌基因侦测大肠癌及瘜肉复发 灵敏度逾九成

研究
中大医学院研究指幼儿成为新冠病毒「隐形传播者」的风险不容忽视 病毒载量及带活性病毒的比例偏高  持续带活性病毒的时间极长

中大医学院研究指幼儿成为新冠病毒「隐形传播者」的风险不容忽视 病毒载量及带活性病毒的比例偏高 持续带活性病毒的时间极长

研究
中大医学院研究指出优化肠道微生态有望提升新冠疫苗安全及成效

中大医学院研究指出优化肠道微生态有望提升新冠疫苗安全及成效

研究
中大发现新冠患者的肠道内缺乏可调节免疫力的益菌 八成新冠患者出现「长新冠」症状  肠道微生态失衡成关键

中大发现新冠患者的肠道内缺乏可调节免疫力的益菌 八成新冠患者出现「长新冠」症状 肠道微生态失衡成关键

研究
四成港人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与新冠患者类似 中大研发「微生态免疫力配方」证有效促进新冠患者康复  有望提升市民免疫力

四成港人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与新冠患者类似 中大研发「微生态免疫力配方」证有效促进新冠患者康复 有望提升市民免疫力

研究
中大证新冠婴孩患者粪便带病毒 可成隐形传播者  成立新冠病毒检测中心  致力为婴幼儿作粪便检测

中大证新冠婴孩患者粪便带病毒 可成隐形传播者 成立新冠病毒检测中心 致力为婴幼儿作粪便检测

研究
中大全球首证新冠患者肠道微生态现失衡状况 成功研发益生菌配方平衡肠道微生态  有望增强免疫力

中大全球首证新冠患者肠道微生态现失衡状况 成功研发益生菌配方平衡肠道微生态 有望增强免疫力

研究
中大医学院两名杰出学者 获裘槎基金会颁发「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2020」

中大医学院两名杰出学者 获裘槎基金会颁发「裘槎优秀医学科研者奖2020」

奖项及荣誉
中大成立亚洲首间「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

中大成立亚洲首间「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

研究
中大公布全球首个幽门螺旋菌流行病学大型分析 揭全球44亿人感染 亚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为带菌者

中大公布全球首个幽门螺旋菌流行病学大型分析 揭全球44亿人感染 亚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为带菌者

研究
中大全球首项研究确认新大肠癌高风险群组

中大全球首项研究确认新大肠癌高风险群组

研究
中大研究「肠道微生物移植」治疗难辨梭菌感染 治愈率为传统抗生素治疗的3倍

中大研究「肠道微生物移植」治疗难辨梭菌感染 治愈率为传统抗生素治疗的3倍

研究

我们的专家

医学院的许多专家都可以接受媒体采访。

点击此处查看专家名单或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