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Start main content

Press Releases

Press Releases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a-global-study-led-by-cuhk-and-the-university-of-calgary-charts-four-stage-evolution-of-inflammatory-bowel-disease
https://www.med.cuhk.edu.hk/press-releases/a-global-study-led-by-cuhk-and-the-university-of-calgary-charts-four-stage-evolution-of-inflammatory-bowel-disease

中大與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領導全球「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研究 建立炎症性腸病四階段演變模型 預測各地區的發病及流行趨勢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與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University of Calgary)領導國際炎症性腸病專家及學者,完成了一項全球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研究,揭示世界各地可依循四個流行病學階段觀察其地區的炎症性腸病流行情況及演變。研究人員分析了過去一個世紀,來自80個地區、超過500項流行病學研究的研究數據,建立了一個基於機械學習模型的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階段分類工具,有助各地政府及早為炎症性腸病所帶來日益增長的醫療負擔規劃對策。此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發表。

 

全球炎症性腸病患者人數持續增加

 

炎症性腸病是慢性腸道炎症的統稱,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大類,患者的消化道會發炎和潰爛。發病年齡一般介乎20至40歲,症狀包括大便帶血和黏液、腹瀉、腹痛、體重下降、發燒及消化道以外的器官如眼睛、皮膚和關節發炎等,症狀更會終身伴隨病人。患者一般需要用藥物控制病情,嚴重者則要接受手術治療。

 

早在19世紀,炎症性腸病於較早工業化的西方地區如北美、歐洲及大洋洲開始流行,到21世紀初逐漸在亞洲、南美及非洲等新興工業地區出現。隨著炎症性腸病的新增發病個案在新興國家持續上升,加上發達國家的患病人數不斷增長,炎症性腸病對全球公共衞生造成威脅。

 

流行病學模型助各地區預測未來20年的炎症性腸病醫療負擔趨勢

 

Prof Kaplan and Prof Ng

黃秀娟教授 (右) 及 Gilaad Kaplan 教授

由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Gilaad Kaplan教授及中大醫學院黃秀娟教授領導的21世紀全球炎症性腸病流行病學研究(GIVES 21)聯盟,綜合了過去一個世紀來自82個地區共522項炎症性腸病研究數據並進行分析,發現不同地理區域的炎症性腸病發病率和患病率存在差異,提出炎症性腸病的流行病學模式會隨時間出現階段性的分別。

 

為了進一步探究炎症性腸病在獨立地區及時間點的流行病學趨勢,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機械學習模型工具,可根據流行病學階段對地區進行分類,並繪製出不同階段之間的時空轉變,可讓不同地區獨立預測未來二十年的炎症性腸病流行情況。他們亦指出部分地區的患病率將達至平穩期。(詳情請參見表一)。

表一:炎症性腸病的四個流行病學演變階段

階段

炎症性腸病的流行病學特性

正處於此階段的地區

階段一

出現

低收入地區、發病率及患病率均處於低水平

非洲、亞洲及南美的低收入地區

階段二

發病率加速

隨著地區工業化和生活方式轉化,新診斷個案迅速增加,但總病例仍然有限。

南美高收入地區、東亞及中東

 

階段三

患病率飆升

發病率趨穩定,但由於死亡率低,加上年輕患者累積,患病率飆升。

歐洲、北美及

大洋洲

階段四

患病率平衡

預計至2045年,全球有數個高收入地區的新診斷病例將與疾病相關死亡個案達至平衡,整體患病率將達到穩定。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醫學院Gilaad Kaplan教授表示:「我們根據有一個世紀歷史的流行病學數據得出此模型,期望有助世界各地的衞生當局度身制定與炎症性腸病相關的臨床、政策或疾病預防干預措施。」

 

中國、馬來西亞發病個案將迅速增長日本和南韓的患病人數處飆升階段

 

研究數據顯示亞洲不同地區的流行病學演變階段存在差異。由於日本和南韓在20世紀後半期經歷快速工業化,兩地的患病率已經超過整體人口的0.1%,正向第三階段進發。而中國和馬來西亞等較遲工業化的地區剛進入第二階段,預計發病率將迅速增長。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麥詠欣醫生表示:「今天,在中國及馬來西亞等新興工業化地區,炎症性腸病患者的數量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我們處於此關鍵時刻,亟需對此作出應對。這不只是一個統計數字,而是代表了數百萬人的健康和福祉。隨著這些國家及地區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我們必須優先考慮與之相關的公共衞生及健康措施,提高大眾對炎症性腸病的認識,並投放資源研究致病原因。」

 

中大裘槎醫學科學教授、MagIC總監及新基石研究學者黃秀娟教授表示:「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炎症性腸病流行情況不斷演變,GIVES 21聯盟正就此進行更深入的流行病學監測研究。我們觀察到這些地區的炎症性腸病流行模式將改變,預計新診斷個案會迅速增加,亟需加強臨床基礎設施和醫護人員,以應對這種複雜而醫療成本極高的疾病。我們計劃針對腸道微生物群、飲食和環境因素進行研究,尋找預防炎症性腸病的策略,減低發病率。」

 

此研究獲The Leona M. and Harry B. Helmsley慈善信託、國際炎症性腸病研究組織(IOIBD),以及30多個國際合作夥伴支持進行。

更多新聞稿

中大利用腸道微生物辨別慢性腸道疾病

中大利用腸道微生物辨別慢性腸道疾病

研究
中大「三歲定八十」跨學科研究 拆解懷孕期腸道微生態如何降低嬰兒患炎症性腸病風險

中大「三歲定八十」跨學科研究 拆解懷孕期腸道微生態如何降低嬰兒患炎症性腸病風險

研究
中大揭腸道微生態失衡為「炎症性腸病」致病關鍵 團隊獲近1,600萬港元資助成立全球數據庫 致力遏止全球個案上升

中大揭腸道微生態失衡為「炎症性腸病」致病關鍵 團隊獲近1,600萬港元資助成立全球數據庫 致力遏止全球個案上升

研究
嬰兒腸道菌群影響一生 中大團隊研「三歲定八十」之謎

嬰兒腸道菌群影響一生 中大團隊研「三歲定八十」之謎

研究
中大公布世界首個全球「炎症性腸病」於本世紀發病率及流行率系統性回顧研究 發現本港發病率於過去30年急升近30倍

中大公布世界首個全球「炎症性腸病」於本世紀發病率及流行率系統性回顧研究 發現本港發病率於過去30年急升近30倍

研究
中大夥澳洲專家研究東半球炎症性腸病 獲近年最大研究資助金額 勢揭腸道微生物群之謎

中大夥澳洲專家研究東半球炎症性腸病 獲近年最大研究資助金額 勢揭腸道微生物群之謎

研究
香港和澳門的炎症性腸病新增個案高踞亞太區首三位 中大成立資料庫助市民增加認知

香港和澳門的炎症性腸病新增個案高踞亞太區首三位 中大成立資料庫助市民增加認知

研究
中大研究指出過度清潔消毒增加濕疹等過敏症風險

中大研究指出過度清潔消毒增加濕疹等過敏症風險

研究
中大醫學院開創兒童宏基因組組裝基因組數據庫(MAGIC)  促進生命早期微生物群研究

中大醫學院開創兒童宏基因組組裝基因組數據庫(MAGIC) 促進生命早期微生物群研究

研究
中大研究揭示患妊娠糖尿病孕婦腸道微生態改變 影響嬰兒早期神經發育

中大研究揭示患妊娠糖尿病孕婦腸道微生態改變 影響嬰兒早期神經發育

研究
中大利用腸道微生物開發精準工具診斷自閉症有助及早評估自閉風險  另一先導臨床研究顯示調節腸道微生態可緩解自閉症相關的焦慮症狀

中大利用腸道微生物開發精準工具診斷自閉症有助及早評估自閉風險 另一先導臨床研究顯示調節腸道微生態可緩解自閉症相關的焦慮症狀

研究
黃秀娟教授成為全國首位女性醫生科學家獲選「新基石研究學者」其領導之新基石科學實驗室將拆解飲食如何影響腸道微生態的「達文西密碼」

黃秀娟教授成為全國首位女性醫生科學家獲選「新基石研究學者」其領導之新基石科學實驗室將拆解飲食如何影響腸道微生態的「達文西密碼」

獎項及榮譽
中大醫學院兩學者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成2024年「醫學及獸醫科學」僅有來自香港的學者

中大醫學院兩學者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成2024年「醫學及獸醫科學」僅有來自香港的學者

獎項及榮譽
中大醫學院黃秀娟教授成香港首位醫生科學家獲選為新基石研究員

中大醫學院黃秀娟教授成香港首位醫生科學家獲選為新基石研究員

獎項及榮譽
中大醫學院大型臨床研究證實口服微膠囊活菌配方SIM01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

中大醫學院大型臨床研究證實口服微膠囊活菌配方SIM01有效紓緩新冠後遺症

研究
中大醫學院腸胃科率領全球多國專家制定臨床指引 以「非入侵性生物標誌物」篩查大腸癌

中大醫學院腸胃科率領全球多國專家制定臨床指引 以「非入侵性生物標誌物」篩查大腸癌

研究
中大醫學院進行亞洲最大型長新冠研究 推算生殖系統徵狀如性功能障礙困擾逾40萬港人

中大醫學院進行亞洲最大型長新冠研究 推算生殖系統徵狀如性功能障礙困擾逾40萬港人

研究
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教授就職演講: 「眾里尋『它』千百度」

裘槎醫學科學教授黃秀娟教授就職演講: 「眾里尋『它』千百度」

獎項及榮譽
中大醫學院獲醫管局支持開展香港首個大型長新冠研究 協助政府策劃更全面的長新冠醫療服務

中大醫學院獲醫管局支持開展香港首個大型長新冠研究 協助政府策劃更全面的長新冠醫療服務

研究
中大嶄新技術 以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瘜肉復發 靈敏度逾九成

中大嶄新技術 以糞便細菌基因偵測大腸癌及瘜肉復發 靈敏度逾九成

研究
中大醫學院研究指幼兒成為新冠病毒「隱形傳播者」的風險不容忽視 病毒載量及帶活性病毒的比例偏高  持續帶活性病毒的時間極長

中大醫學院研究指幼兒成為新冠病毒「隱形傳播者」的風險不容忽視 病毒載量及帶活性病毒的比例偏高 持續帶活性病毒的時間極長

研究
中大醫學院研究指出優化腸道微生態有望提升新冠疫苗安全及成效

中大醫學院研究指出優化腸道微生態有望提升新冠疫苗安全及成效

研究
中大發現新冠患者的腸道內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 八成新冠患者出現「長新冠」症狀  腸道微生態失衡成關鍵

中大發現新冠患者的腸道內缺乏可調節免疫力的益菌 八成新冠患者出現「長新冠」症狀 腸道微生態失衡成關鍵

研究
四成港人腸道微生態失衡情況與新冠患者類似 中大研發「微生態免疫力配方」證有效促進新冠患者康復  有望提升市民免疫力

四成港人腸道微生態失衡情況與新冠患者類似 中大研發「微生態免疫力配方」證有效促進新冠患者康復 有望提升市民免疫力

研究
中大證新冠嬰孩患者糞便帶病毒 可成隱形傳播者  成立新冠病毒檢測中心  致力為嬰幼兒作糞便檢測

中大證新冠嬰孩患者糞便帶病毒 可成隱形傳播者 成立新冠病毒檢測中心 致力為嬰幼兒作糞便檢測

研究
中大全球首證新冠患者腸道微生態現失衡狀況 成功研發益生菌配方平衡腸道微生態  有望增強免疫力

中大全球首證新冠患者腸道微生態現失衡狀況 成功研發益生菌配方平衡腸道微生態 有望增強免疫力

研究
中大醫學院兩名傑出學者 獲裘槎基金會頒發「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2020」

中大醫學院兩名傑出學者 獲裘槎基金會頒發「裘槎優秀醫學科研者獎2020」

獎項及榮譽
中大成立亞洲首間「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

中大成立亞洲首間「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

研究
中大公布全球首個幽門螺旋菌流行病學大型分析 揭全球44億人感染 亞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為帶菌者

中大公布全球首個幽門螺旋菌流行病學大型分析 揭全球44億人感染 亞洲包括香港逾半人口為帶菌者

研究
中大全球首項研究確認新大腸癌高風險群組

中大全球首項研究確認新大腸癌高風險群組

研究
中大研究「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難辨梭菌感染 治癒率為傳統抗生素治療的3倍

中大研究「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難辨梭菌感染 治癒率為傳統抗生素治療的3倍

研究

我們的專家

醫學院的許多專家都可以接受媒體採訪。
點擊此處查看專家名單或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