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领导国际研究证实内地研发药物D3S-001抗癌成效 有效治疗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
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领导的跨国团队,进行了一项临床研究,证实内地研发的新一代KRAS-G12C抑制剂D3S-001,在治疗多种因KRAS-G12C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实体肿瘤上,展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安全性及克服抗药性的效能,为KRAS-G12C基因突变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希望。有关研究结果已於顶尖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发表。
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兼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教授(左)及副教授龙浩锋医生。
KRAS基因突变与多种癌症密切相关
KRAS基因突变是多种实体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胰脏癌)的常见致癌因素。KRAS-G12C为最常见的KRAS基因突变亚型,约有11-15%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有此基因突变。过去,针对KRAS-G12C基因突变的标靶药物疗效有限,尤其在结直肠癌中需结合其他药物(如抗EGFR抗体)才能提升治疗效果。因此,近年有内地的生物科技团队研发出新一代KRAS-G12C抑制剂D3S-001,旨在提高标靶抑制效率并克服癌症治疗耐药性。
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中大医学院副院长(科研转化及创业)及肿瘤学系系主任莫树锦教授领导来自南韩、澳洲、美国、中国内地及香港的跨国团队,就D3S-001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胰脏癌进行一期临床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 剂量递增阶段(Phase 1a):42名带有KRAS-G12C基因突变的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参与,接受D3S-001每日一次口服治疗,剂量范围为50mg至900mg,以测试D3S-001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最佳剂量。
- 剂量扩展阶段(Phase 1b):20名曾接受过KRAS-G12C抑制剂治疗但病情恶化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参与,并接受D3S-001治疗,以评估D3S-001的疗效。
D3S-001展现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安全性及耐药性
研究结果发现,D3S-001整体安全性良好,参与研究患者最常出现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和腹泻,但程度仅为轻至中度。数据显示接受每日一次口服600毫克以下的剂量,血浆中的药物浓度已足以完全抑制KRAS-G12C突变蛋白。
在首次接受KRAS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D3S-001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持久的疗效。这组未接受过KRAS抑制剂的患者在进行D3S-001治疗后,整体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超过70%,反映此组别中有多於七成患者的肿瘤有明显缩小或完全消失;而用以评估治疗后没有出现恶化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则达97%;六个月无恶化存活率亦达70%。

余先生确诊患上肺癌后曾先后接受免疫治疗及化疗,但后来都出现抗药性的情况,经转介参与中大医学院的D3S-001临床研究后见成效,肿瘤分别缩小及消失,气喘的情况亦有所减少,至今已经完成60周的治疗。
至於曾接受过KRAS抑制剂的患者中,D3S-001的整体客观缓解率为30%;疾病控制率则为80%,显示D3S-001对耐药患者仍有一定效果。
部分脑转移患者经治疗后,脑内肿瘤缩小或病情趋稳定,显示D3S-001可能能够穿透血脑屏障[1],渗透至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疗效。另外,团队通过血液检测发现,患者如果在治疗后的KRAS-G12C的突变等位基因频率(mutant allele frequency, MAF)迅速下降,甚至完全消失,治疗效果比其他患者更好。

龙浩锋医生
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副教授龙浩锋医生指出:「是次研究结果显示,D3S-001优於第一代KRAS抑制剂,尤其在结直肠癌中单独使用即可达到高缓解率,无需结合抗EGFR抗体,这突破了现有KRAS抑制剂的限制。对於曾接受KRAS抑制剂治疗后恶化的患者,D3S-001仍能提供30%的缓解率,解决了耐药性的问题。而且其副作用轻微,每日只需服药一次,患者长期使用方便且安全。」
莫树锦教授
莫树锦教授表示:「我们是次与内地医药公司德昇济医药(D3Bio)就D3S-001开发及应用的临床合作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此项跨国一期临床研究的数据不仅证实了新一代KRAS-G12C抑制剂有更高的疗效,亦展示了香港与内地新型生物科技业界紧密合作的独特性,有助引领全球生物医药发展。对於中大能够在此科研突破中发挥核心作用,我感到十分自豪。
[1] 血脑屏障是脑部的保护屏障,以避免化学物质、有害药物及多数细菌入侵,但也成为脑肿瘤治疗的主要障碍,令治疗药物被阻隔在外,无法有效杀死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