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对香港生产力及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年轻群组影响尤为严重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医学院研究人员领导的最新研究发现,糖尿病导致香港的社会生产力显著下降,情况在年轻群组尤为严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有关研究结果已於《刺针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发表。
年青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比率正不断上升,他们可能面对反覆住院、多重残疾及过早死亡的风险。早发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承担高昂的医疗成本,还可能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因病损失生产力。
在一项以人口为基础的模型研究中,中大糖尿病研究小组调查了2019年香港257,280名适龄工作的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介乎20至64岁)(详细数据见表一),并模拟了他们直至65岁退休年龄前因糖尿病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团队使用了一个崭新的健康指标,称为「生产力调整生命年(PALYs)」,来量化因糖尿病而导致病假(缺勤)、工作表现不佳(勉强出勤)、劳动人口辞职和过早死亡的生产力损失,并将其转化为本地生产总值(GDP)损失。
表一. 按年龄及性别划分的香港2型糖尿病患者人口及数目
年龄组别(岁) | 男性 | 女性 | ||||
香港人口 | 患糖尿病人数 | 患病率(%) | 香港人口 | 患糖尿病人数 | 患病率(%) | |
20-24 | 195,600 | 505 | 0.3 | 202,200 | 516 | 0.3 |
25-29 | 224,600 | 851 | 0.4 | 265,500 | 883 | 0.3 |
30-34 | 230,100 | 1,583 | 0.7 | 325,600 | 1,740 | 0.5 |
35-39 | 240,300 | 3,227 | 1.3 | 369,200 | 3,261 | 0.9 |
40-44 | 231,900 | 6,671 | 2.9 | 340,800 | 5,645 | 1.7 |
45-49 | 246,100 | 12,926 | 5.3 | 346,800 | 9,985 | 2.9 |
50-54 | 258,100 | 21,597 | 8.4 | 331,700 | 17,459 | 5.3 |
55-59 | 305,300 | 39,706 | 13.0 | 347,000 | 33,302 | 9.6 |
60-64 | 287,000 | 52,544 | 18.3 | 298,500 | 44,879 | 15.0 |
总计 | 2,219,000 | 139,610 | 6.3 | 2,827,300 | 117,670 | 4.2 |
与没有患糖尿病的同龄群组相比,男性因2型糖尿病在其工作生涯中损失的PALYs为17.0%,女性则为27.8%。如将这些数字转化为估计总GDP损失,男性为1,190亿港元(153亿美元),女性则为1,130亿港元(145亿美元)。而相关的生产力影响对年轻人来说尤其明显:20至24岁男女因糖尿病损失的人均PALYs是60至64岁人士的15倍(详细数据见下图),而他们在工作生涯中的人均GDP损失则比60至64岁人士高出25倍。

本研究资深作者、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陆安欣教授表示:「生产力损失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经常被忽视的经济后果,因为传统上大多数人都集中关注直接的医疗成本。我们的发现揭示了糖尿病涉及更广泛的社会成本,并强调优先预防劳动人口患上糖尿病的必要性。糖尿病阻碍了年轻患者在生产力最旺盛的时期发挥其个人潜能。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支援年轻糖尿病患者,不仅在医疗方面,还须透过劳动政策和社会支援,帮助他们保持健康及经济活力。」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创所所长、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陈重娥教授补充:「早发性糖尿病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疾病,成因包括遗传及非遗传因素。许多年青人未意识到自己因家族史、年少时的经历或生活方式等而增加了患病风险,而错过了早期介入的机会。早期的糖尿病介入措施可为年轻患者带来长远的健康效益。香港的人口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年轻糖尿病患者仍未获得诊断,这突显了提高认知和改善早期检测的迫切需要。」
本研究第一作者、中大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助理教授吴鸿江教授表示:「这是香港首项使用PALYs在人口层面量化糖尿病间接引致的经济损失研究。我们曾经就年轻糖尿病患者承受高并发症与过早死亡风险发表研究报告。新研究结果进一步突显社会需要及早寻找对策,应对这个全球关注的议题。在社会老龄化与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年轻糖尿病患者所带来的生产力损失、高昂医疗成本与寿命缩短等问题,将加重香港医疗系统与经济的负担。研究结果提醒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全面的协调策略,包括公共衞生、劳动政策、针对性筛查与个人化治疗,以支援脆弱群体及其家庭。」
本研究的DOI为:10.1016/j.lanwpc.2025.101585。

研究成员包括(左起)陆安欣教授、陈重娥教授及吴鸿江教授